位於「蓮花山」以西山坡的「上塘村」,為廿十世紀初一早已存在的古村。惟現今知遊者稀,甚至連其名稱也不甚清楚,究其原因,其一是村早於1945年已棄守。且更重要的原因是漁農處修築了現今所謂的「元荃古道」,不入「上塘村」、「下塘瀝」的古道。當局更在往「上塘村」的石屎路口豎立「路不通行」路牌,使一般遊人不敢貿然探遊。而古道也被任由荒廢,殊為可惜﹗
「上塘村」主要位於下圖 J1 位置。J1 以北少許也有一片磚石滿地的位置,可能也為村屋所在。J2 則為較為完整的兩層樓高的「文宛」。J3 也有一間房屋。 雖然參考不同年份的地圖所示,「上塘村」只有幾間房屋。但據村民所述,在20至30年代,原來有36間完整房屋。可惜至1945年二戰結束時,全村人都走光了 (註)。
從1945年的地圖可知,當年的山徑是由地點A 經「上塘村」、B、C、D「下塘瀝村」才至地點E。但今日所謂的「元荃古道」則由地點A直接往西經山脊路至地點E。而在地點A入「上塘」的石屎村徑口更豎立「路不通行」路牌﹗
地點J2:
入村前山徑旁的石牆,是乪田?墳下還是屋下的地台?
地點J3:為「文宛」以西,隔一片田地,在林中的一間廢屋
這間屋位置較為隱秘。後來發現原來路口在「文宛」以南,小徑和溪交接處再稍南。下圖右為往「文宛」和「上塘村」的主要村徑;左則為往林中孤屋的小徑。今從左小徑而入。
小徑一入為田地的南端。其實在下圖左方林中還有暗路:
進入林中,即見林中的小徑。這處頗靚喎﹗有舊地圖也有顯示這小徑。
終見到這林中孤屋,就在下圖石砌地台以上:
屋南面的牆基:
可見作為屋頂的鐵皮:
屋的北面:
附近的甕缸:
屋旁的水管。回望前來的林中靚路:
再在林中往北前行一段,見一儲水庫:
其它不明人為構造:
又見棄置水樽:
另一儲水庫:
------------------------------------------------------------------------------------------------
資料一:
從「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colony for 1911」,即1911年人口普查可見當年「大欖郊野公園」內各山村的人口分佈:
Village | Males | Females | Total |
Pak Shek K'iu 白石橋 | 16 | 9 | 25 |
Ha Fa Shan 下花山 | 5 | 7 | 12 |
Sheung Tong 上塘 | 36 | 41 | 77 |
T'in Fu Tsai 田夫仔 | 53 | 51 | 104 |
Tsing Fai Tong 清快塘 | 45 | 45 | 90 |
Un Tun 元墩 | 46 | 41 | 87 |
當年 Sheung Tong 上塘 有77人居住。
------------------------------------------------------------------------------------------------
資料二:
據 「James Hayes (許舒) 」所著「新界百年史」所記載:
據 「James Hayes (許舒) 」所著「新界百年史」所記載:
「許多自行遷離的社群,已落戶幾百年。上塘村就是一例,這條宗族的山村位於荃灣上方的大帽山,至少有二百年歷史。1905年的相關集體官楔的測量圖顯示,它是一條平整的長方形村落,據1911年的全港人口統計顯示,全村有七十七人,三十六名男性,四十一名女性,當中包括兒童 (即上述資料一)。一名年老的前村民說,在1920和1930年代他還是小孩子時,村子有三十六間狀況良好的房屋,全都有人居住。有些家庭在二次大戰年已遷走,到了1945年日佔時代結束時,全村人都走光了。這些家庭遷到不同地方,有的去了他們的曾姓表親所住的村落,另一些則去了其他地方。他們棄村的原因不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