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往灣洲 大洲肚

位於「往灣洲 / 旺灣洲」西北岸的「大洲肚」,於1904年的舊地圖已可見其所在,同時在「往灣洲」還可見「東灣」和「往灣」共三條村落。

回說「大洲肚」的「」為示位名稱,即村位於「」之位置。今地圖用「大洲渡」應為錯名,皆因當地並無古渡。

關於此村的規模,據1911年的人口普查得知,當年共有46名村民  (註1),其實為一中型村落,比只得6人的「往灣 / 旺灣」更大。另,「文匯報」2002年有篇文章  (註2)記載「大洲肚」舊日住有「」姓一家人,自六十年代中已完全荒廢。可知此村已荒廢達六十年。

---------------------------------------------------------------------------------------------

自七十年代已很出名的「滿地金錢」,昔年土著及水面人均稱此地原有土名為「白銀錢」,是故在旁「往灣北頂」另有名字為「白銀錢頂」。其實,至六十年代才開始有遠足人士稱「白銀錢」為「滿地金錢」。


因如一個又一個「銅錢」的花紋,故稱「白銀錢」或「滿地金錢」:


過「白銀錢 / 滿地金錢」後,一轉彎便進入「大洲肚」所在的海灣:


古村「大洲肚」便是深藏於這外貌不揚的海灣內:


要想找到荒廢六十年以上的「大洲肚」古村,必先穿過叢林,進入灣內的荒廢耕地:


此廢田在地圖上呈「Y」形,「Y」字左上角的臂較短,耕地較小 (見下圖):
(P.S. 返家再查看1957年的地圖,見此「Y」左上角林中可能還藏有一屋…)



「Y」字右上角的臂較長,耕地修長形 (下圖)。舊有地圖示谷中有小徑可通至「東灣」及「東灣」村:


大洲肚」村屋呢?原來位於「Y」字兩臂之間的「丫叉位」,稍高於耕地的小丘上,今外表上只能樹木滿佈:


於樹叢稍疏落之處鑽入,已可見地上有磚石:


上一級,踏上小丘上,見一石砌遺址:


回望,隱約可見石砌圍成(長)方形:


再向東行,「薇金菊」為患,一於剪過它入內看看:


終見到「大洲肚」村屋一角﹗太開心了﹗


牆是用石塊覆以青灰而築成:


村屋另一角,百年古村仍有牆可見,太感動了﹗


向北行,見有列矮牆:




附近一圓形石砌構造,井? 但又太細…


再往北探入,有一較完整的廢屋牆基:(今地圖顯示「大洲肚」應有6間屋)


無時間,要走了…開始在廢屋的後面 (東側)穿過。下為東側穿過時回望廢屋:


村屋一角,是甚麼?


下圖可見整間屋的範圍:


這是最初鑽入「薇金菊」後見的第一間屋的背面 (東側),見村落常見的栽種植物「虎尾蘭」,估不到荒廢近六十年後仍可存延於此:


牆角處生長的「虎尾蘭」:


近山邊 (東邊)還有另一廢屋的牆基:


依依不捨下要離開了,要追回綑邊的行友。希望來日再深入探訪其村徑和發掘還有沒有遺留村屋。下圖為返回「大洲肚」的海灣:


--------------------------------------------------------------------------------------------

註1:從「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colony for 1911」,即1911年人口普查可見「往灣洲」記載有「往灣 / 旺灣」和「大洲肚」兩條村:

Village
Males
Females
Total
Wong Wan
3
3
6
Tai Chau To
22
24
46

註2:見於2002年2月5日的「文匯報」,標題為「地名誌:大洲肚與白銀錢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往灣洲 老沙田

關於「老沙田」村的資料,在官方無論在1899年的 「Gazette」、1911年的 「census」,以及1958年的「港九地名志」也沒有記載。「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也沒有此名。只有政府某些地圖顯示出村屋的所在。現只能找到兩小片斷資料:

在早歲的遠足人士有一筆記載:「老沙田山畔有墓,碑鐫光緒二十三年 (1897),並附誌土名曰「紅石門」。可知「老沙田」村民可能為「」姓。

另外,成立「地質公園」時,有報告提及「老沙田」由於缺乏淡水供應,村民利用海水灌溉「」田去生產「咸水稻」。

-------------------------------------------------------------------------------------------

見到此小堤壩,即知道到了「老沙田」西端位置:

源出「漆樹灣頂 / 七樹環頂 / 往灣西頂」的溪流,往西南出海處建有小堤壩。據說由於「老沙田」缺乏淡水供應 (筆者估因為這溪流是季節性河流),村民利用海水灌溉「」田去生產「咸水稻」。這堤壩可能就是當年用來因應潮汐漲退來引導海水入田用的:

繼續逆時針綑邊,回望有小堤壩的溪流出海小灣位:

就快到「往灣洲 / 旺灣洲」最南端,聳立「地質公園」牌的地方。南端大「榕樹」入林處,就是「老沙田」村屋所在之處:

入林經大「榕樹」後,便見「老沙田」廢屋的牆基。地圖顯示應有兩間廢屋,實地觀之,可能有三間:

好明顯見到其中一間屋的範圍:

倒下的泥磚,應是牆的一部份:


廢屋北面林中有幾塊直立的石塊,未知是甚麼?又是屋? 

走出林中就是此寫有「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印洲塘」的牌。此處隔「紅石門 / 乾門 ()」水道便是「乾門咀」,其東面為「紅石門」村。

由此牌再向東綑,為整個「往灣洲 / 旺灣洲」有最敫紅的紅石。朋友話此處的紅石比對面岸「紅石門」村海邊的更紅﹗此相片背景堤壩即為聞名的「紅石門」村所在:

:「紅石門」的舊名是「乾門」,據知是因為該水道水淺,故有此名。有海圖記載此水道最深處為3.7米

往灣洲 漆樹環 皇冠殖珠場

漆樹環殖珠場」現網上或書中可查得的資料甚少。最後從「介子」所著「東北區域面面觀」得知此殖珠場最初位於今「船灣淡水湖」「東壩」盡處的「白沙頭洲」,其南面的「牛環套 / 牛灣渡 / 牛糞土 / 牛糞肚」。後來遷至本文的「漆樹環 / 漆樹灣 / 七樹灣」繼續經營,名為「皇冠殖珠場」()。可惜,最後也和「香港」眾多殖珠場同一命運,因不足以支持而放棄。

今難得有幸到訪「往灣洲 / 旺灣洲」,當然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探訪一番。

註:今「虎頭鯊半島」南岸「老處笏」處的殖珠場遺址,也為「皇冠殖珠場」,為四、五十年代「周大福」和「馮秉芬」家族所經營的。後來因62年颱風「温黛」襲港破壞而告一段落。

------------------------------------------------------------------------------------------------

今日的「漆樹環 / 漆樹灣 / 七樹灣」,恬靜非常,水質更非常清澈。相右山丘為「往灣洲 / 旺灣洲」第二高峰,高136米的「漆樹灣頂 / 七樹環頂 / 往灣西頂」:

究竟是「」還是「」?現已無從稽考,但此海灣確有「紅樹」之一「海漆」:

海漆」已有果形成中:

灣東面有一明顯的人造石屎建築物:

儲水庫」?

另一角度。後來翻看地圖才知在此向北深入林中應還「連有另一石屎建築」,可能也是水庫?錯過了… 

灣東南面有一草被,為小山岬。認住這位置,此草被左方鑽入林中即為「殖珠場的廢屋」:

灣南盡處岬角為「殖珠場碼頭遺址」。稍後前往該處,現先闖入林中一探:

稍入已見到一些石屎遺跡:


見林中似有建築,於是剪過有刺的「馬纓丹 / 臭草」,就見到「殖珠場的廢屋遺址」:

屋南有一小台地:


屋南及東面仍有牆 / 門框屹立於此,太好了﹗

南面的牆 / 門框?

往碼頭途中回望「儲水庫?」和「廢屋」處的小山岬:

岬角處的「殖珠場碼頭遺址」,此處地圖顯示由海邊至山咀上共有4座長方形建築物?

海邊處似為一廢屋遺址,可見一些牆基:

岬角盡頭回望海邊這建築群:

細心一看,有石屎樓梯向上,但最下一段倒塌了:  
 

左方繞上吧﹗ 

剪開路旁的樹叢,可見地圖上的第二個長方形人工建築物: 


向上望應為第三座方形建築物的牆基,再上應還有第四座建築物,可惜無時間,又要趕路起行了…

樓梯下望「漆樹環殖珠場碼頭遺址」:

使人讚嘗的清澈水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