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長窩

「烏洲塘」至「紅石門」山徑中有一左右分叉路口,左為聞名的「黑森林秘道」入口,右為常人所行至「紅石門」「乾門咀」的大路:

「黑森林秘道」入口」,記得九四年經過時也有此路口:

開始進入谷內,回望中:

依希跟路跡穿過一密了的位置,回望這密位 (回走時已剪闊):

終於見到神秘的「長窩村」﹗太好了。下為第一間屋:

旁為第二間屋 (其實現還未到地圖所示的屋址,估不到「長窩村」規模幾大啊﹗)

回望這雙鄰的兩間屋:

屋址下的乪田:

經這兩間屋後,再向西深入,見一石台。經驗告之,廢屋將在這石台上:

在石台上穿過這舊地:

見到地圖上的大屋遺址 (為第三間屋) (圖中兩樹之間」:

大屋一角,今仍見半幅牆址,太好了:

旁為第四間屋:


回望這第三及第四間屋 (依地圖所示,這其實可能為大屋的兩間房):

再入為第五間屋 (後面):

第五間屋正面: 

第六間屋,其中一角被植物所覆:

繞過密位,回望第六間屋:

第七間屋:

此時過了地圖所示第一村屋群,下有一四指巨「樟」:

再向西林中穿入,出現地圖所示第二村屋群所在的台基。留意圖右方淺啡色枝幹位置為正式行上台基上的石階:

終見另一堆屋,此為第八間屋一角:

第八間屋回望:

緊接第九間屋:

再有第十間屋:

回望這緊接的幾間屋:

第十一間屋,植物覆蓋嚴重:

另一角度:

此時望見台基(有一層樓高)下有第十二間屋,真估不到此村有哪麼多屋,比「烏洲塘村」還大很多:

沿石階下降台基至下方,可見之前的四指巨「樟」:


下行去探第十二間屋:

第十二間屋牆基:

回望第二屋群有一層樓高的台基:


這台基由下方望都幾宏偉: 


台基西側盡處,此應為西面入村的路口:

終去到村西側的谷位,下方乾涸溪流。現已由東至西橫跨整個長窩谷位: 

至此開始回頭向東行,但從台基下穿走,繼續探索:





返回第一二間屋下方的乪田,未知由此向相左方穿谷下走至「紅石門村」的「黑森林秘道」現今仍可通走呢?但時間不早,探村的心愿已達,且還想去探「牛角涌」,要走了…

回走時用了許多時間開闊條路,再次返回「黑森林秘道」口。今路徑重開,路口亦繋有帶,方便遊人探索,但請小心不要破壞這些僅餘的古跡。

下走「紅石門村」「乾門咀」山徑時回望窩居於此的「長窩」谷位:

------------------------------------------------------------------------------------------------

資料一:

節錄自1976至77年間出版的「野外雜志」第2至16期上刊登的「介子」「東北區域面面觀」「第八篇」:
(今有網上版:http://www.hkfca.org.hk/ne/ )

「…赤沙環南脊、盪排頭之南上方,原有一狹長小山窩,數十年前原有村落,稱為「長窩」。然已廢數十載。今窩谷形變,頹垣跡穩。本村村址在港府歷年刊印之大地圖中向不準確;常見者為以「紅石門村」作長窩,而乏紅石門村村址之標示。紅石門村立村廿多年,而本村已廢數十載,故至此問詢,多無所得;即有所知,亦無從指認,必須親遊細辨始能斷其正確位置。本村村窩狹長,西連紅石門灣、東接「戶洲塘村」;窩內細坑弱水,常感枯涸。從紅石門村側原有古道穿窩而接戶洲塘村,然今已為荊蔓所掩;路口雖可得而無法通行。且中段多異鳥奇蟲,更有野豬等類惡獸棲息,成為獵者之天堂。若自赤沙環踏坡南上,或從「跌死狗」峰北下,或自紅石門、戶洲塘之間山坡橫走,均可窺其形位。…」

------------------------------------------------------------------------------------------------

資料二:

1992年「文匯報」刊登「介子」另一文章,講述筆者聽聞到穿越「長窩」「黑森林秘道」的獵人。(註:今遊人多誤以「烏洲塘」至「紅石門」「乾門咀」的寬大山徑當作「黑森林秘道」,極宜更正。)

------------------------------------------------------------------------------------------------

資料三:

最近終於找到「長窩」村少少資料,非常開心﹗

從「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colony for 1911」,即1911年人口普查得知:

Village
Males
Females
Total
Hung Shek Mun
49
38
87
Cheung Wo
9
8
17
U Chau T’ong
28
20
43

原來當年1911年 附近的村落 如 Hung Shek Mun 紅石門, U chau T'ong 烏洲塘 及 Cheung Wo 長窩 均未荒廢。

馬尿

覓路過「馬尿水」:

找到「馬尿村」前的田地,見到屋址下面的台基:


屋下的台基,真正的入村路口在台基右方,已被密林所覆:


此為台基右方(西面),村屋正式的入口階級,已被有刺的「省藤」屬植物覆蓋嚴重,前往不得:


台基近觀:


翻上石牆,終見到魂牽夢縈的「馬尿村」屋址:

第一間村屋,七十年代的行山雜誌「野外」仍影得村址有二「門框」,此為東面「門框」的現況:

屋前台基下望田地:

由內向外望第一間村屋的「門框」位:

再稍入,亦由內向外望第一間村屋:

稍向東移,見第二間屋牆基被植物覆蓋嚴重:

由內外外望,此間屋頗細。從1959年11月尾「庸社」旅行隊到訪仍有人居住的「馬尿村」記載所示,「馬尿村」有磚舍兩楹。故此間屋可能不是住人的。

再深入就見到第二個「門框」,是第二間磚屋了:


昔日村民遺下的?

瓷器?碗?


屋頂的磚瓦?

稍稍清除椏枝後影的第二間村屋:

另一角度,可見剩有半幅門框:


-------------------------------------------------------------------------------------------------------

資料一:
送上七十年代「野外」雜誌,介子1976至1977年所著「東北區域面面觀」內的插圖,可與上圖加以比較。就是此幅圖及下文一篇59年村屋未廢時的記載引起筆者一探究竟的心願,今終如愿以償,太開心了。


---------------------------------------------------------------------------------------------

資料二:
2002年「梁煦華」所著「穿村」中,其中一篇「三椏涌昔為兩家村」述及「馬尿」村長和另一戶村民遷到西面,建音「三椏涌村」,節錄下:

「根據從鄰近土線考查所得,三椏涌村的建立只是抗日戰爭結束後的事,追遡其歷史源流則與該區另一條名為「馬尿」(或稱馬尿水)的廢村有關。事緣早年原居於馬尿的村民向以近海捕魚在岸灘拾蚧貝類海產維生。由於馬尿村遠處深谷,所在地勢亦高出海岸綫近一百公尺,謀生困難,當年的村長巫古先生便聯同另一戶村民遷到谷外西面相距約八百公尺處另立三椏涌村。」


---------------------------------------------------------------------------------------------

資料三:
「野外」雜誌有一期載有「黃垤華」「方輿論說二篇」,內有一文「馬料舊聞,緬懷往事」,現節錄部分供大家參看:


「猶憶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余隨「庸社」東北長跑,自三椏灣來,下午二時廿五分抵此。適飲料盡罄,渴甚,眾議乞水於村人,領隊布達才君乃告小休,大隊遂勾留村內。


余環覽四周,覩磚舍兩楹,潛藏幽壑中,樸雅絶塵。乃乘間走訪其居,既至,則一老婦,方囑孫女擧炊。謂余言:先代自東江徙此,已歷數世。嫗年六十矣,窮居而野處,未嘗至九龍。近者如沙頭角,非有要事,亦不易一往。余觀其灌田耘蔬,豢魚牧畜,自食其力,雖匿深山,隱荒落,人不堪其苦,而彼獨怡然自樂,晏如也﹗復詢以附近山川土名,俱一一詳為闡述,同遊諸君,得以口訪筆錄,獲益良多。


俄而水沸,各自補充,逐行。大隊離馬尿…(簡略)…


余於斯役得訪馬尿,感觸殊深,後蒞厥所,而村已廢,雖欲唔故人,不可得矣﹗及今思之,猶耿耿於懷﹗」


---------------------------------------------------------------------------------------------

資料四:
另,據1957年出版的 「Hong Kong Gazetteer」記載,馬尿村住有一家四口